痛经,众所周知其指经期或者经期前后发生阵发性下腹疼痛,中药学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、经期受寒、素体虚弱或者是产妊过多等导致的冲任不调,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,那痛经到底有多疼呢?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看看吧!
1、轻度痛经。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,伴有腰部酸痛,但能坚持工作,没有全身症状,偶尔需要服用止痛药。
2、中度痛经。经期或者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,伴有腰部酸痛,恶心、呕吐,四肢不温,用止痛措施能暂缓疼痛。
3、重度痛经。经期或者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,坐立不安,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,必须要卧床休息,伴有腰部酸痛,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,四肢厥冷,呕吐腹泻,或肛门坠胀,采用止痛措施没有明显缓解。
1、原发性痛经。每次见经血后数小时下腹部中部痉挛性疼痛,呈间歇性,每次疼痛赤血2-3分钟,间歇10余分钟,症状持续数小时,可牵引至大腿内侧。有半数病人伴有面色苍白,是指冰冷,恶心呕吐,胃痛、头晕乏力。
2、继发性痛经。经期前开始出现钝性下腹痛,月经开始后成为痉挛、撕裂性疼痛或绞痛,疼痛往往延伸至骶腰背部,月经干净后渐渐消失,或伴有性交痛和不孕。子宫内膜异位痛经呈进行性加重趋势。
3、充血性痛经。经期前1-2天出现经前紧张症状,比如乳房胀痛、头痛、情绪不稳定、下腹部和骶背部的胀痛,临经前渐渐加重,经期即产生痉挛性下腹痛及骶背部痛,症状延续数日至月经干净时消失。自觉骨盆部发热,性交时有盆部深处的痛感。
4、膜样痛经。在经前数小时或一二天出现强烈的痉挛性下腹疼痛,行经时有大块子宫内膜脱落,难以排出而诱发剧烈疼痛,内膜型排出后疼痛消失。
痛经有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,两种情况不一样。所以,痛经什么时候会消失并没有明确的时间,会根据个人的体质变化而变化。
痛经严重的人群,平日性生活一定要注意卫生,同时房事不可过于频繁或者经期过于劳累,以免影响精神紧张,导致子宫过度收缩。因为子宫缺血缺氧也会导致痛经。对于月经期间,绝对要禁止性交,同时卧床休息,有助于缓解和防止痛经的发生。
经期应该注意保暖,尤其是腹部保暖,做好保暖有助于缓解痛经,在月经期间不可盆浴、下水游泳,有助于避免痛经加重。月经前和经期都应该避免生冷辛辣食物,注意不要受凉,这是加重痛经的主要饮食。同时可喝一些热红糖姜水可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。同时下腹用热水袋敷,帮助改善盆腔血液循环,利于痛经症状减轻。
总结:一般说来,痛经的女性朋友在平时的饮食中应该多避开生冷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否则很容易导致血路不畅而加重痛经症状。